隱形冠軍興達泡塑公司的創業與發展傳奇

更新時間:2019-03-18 09:35:22點擊次數:14072次


隱形冠軍興達泡塑公司的創業與發展傳奇

周孜正 民商雜誌 昨天

中國民商

為改革發聲

為民企立言

微信號:ce_china

華嘯威在一次探討“新生代”接班的座談會上說,接班者首要的是誌向傳承;其次是文化的傳承;第三是家風的傳承, “財產繼承是包袱,精神傳承是財富”。民營企業對社會來說,應該是“私”的積累、 “公”的發展

第一次見到樸實無華的華若中,很難相信他是興達的前任董事長。無錫興達泡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年銷售超百億元的可發性聚苯乙烯(EPS)原料專業企業,2011年興達公司年產EPS突破百萬噸,銷售量約占全國1/3、全球1/6,銷售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EPS行業中的隱形冠企業。

穿一雙農家的黑色布鞋,套一件普通的深色夾克,講話夾著一點無錫腔卻謙虛和善,吃飯時幫客人找雙公筷的華若中⋯⋯不僅讓人想起文史大家錢穆筆下的榮德生:“個人生活⋯⋯皆節儉有如寒素”,其城中住宅“樸質無華,傭仆蕭然,亦無富家氣派。”對比榮氏的舊影,華若中比榮氏還要簡單低調,但回顧其企業曆程,這種質樸沉潛之心,卻成就了他的隱形冠軍之路。

求學路中斷,思想起點決定未來

華若中1950年出生於無錫東亭的鴨城橋。東亭人傑地靈,是明朝華察太師的故裏,“唐伯虎點秋香”就在華府。他自小就喜讀書,“小時候語文老師教過——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話文革時被貼上大字報批判,但我內心很向往這樣的生活。辦企業思想的起點,往往對未來是有所決定的。”出身農村的華若中總結興達的成功,和自己總以較低的姿態,不斷向有學問者請教有關。

1963年村小畢業後,華若中全班僅少數人考上鎮初中,為了不費母親做的單布鞋,出校門就打赤腳,每天來回步行20公裏。初中畢業後文革開始,迷茫的華若中沒去串聯,回東亭認真務農。他最難忘記的少年歲月是餓得眼冒金星的經曆,“吃飽飯,不受人欺負”是他小時最大的夢想。多年後華若中回顧過去說:“生存的本能磨出了超強的毅力,經過3年的饑餓,什麽苦都能吃了⋯⋯少年經曆的窮和苦是一生的財富,讓我放平心態、處變不驚地走到今天,去迎接明天。”

數年之後,務農表現好,貧下中農、學毛選積極分子的華若中迎來了人生第一個機會——被大隊推薦招工進廠。1970年代前後,在縣委書記曹鴻鳴的推動下,無錫悄悄刮起了鄉鎮辦企業的風,成為大放光芒的蘇南鄉鎮企業之濫觴。東亭公社農機廠1970年招了60人,華若中進廠做了學徒,平生第一次能吃飽了飯,為多學一點,總幫師傅加班幹活,很快成了“尖子”,半年功課他4個月就學完。改革開放後,無錫鄉鎮企業迎來大發展。1980年,已是車間主任的華若中被東亭鄉派到錫東起重機械廠當科長,次年開始跑供銷,1983年任命為鄉管幹部、副廠長。1989年他出任機械廠廠長,兼任東亭低壓容器廠廠長,一年後扭虧為盈。1990年鄉政府提出工業產值翻一番,而此時機械行業已是惡性競爭,僅無錫生產起重機的有36家廠,這讓身兼兩個廠長的華若中倍感壓力。

創業靠誌氣,誠心招得鳳凰來

1990年冬華若中坐硬座去西安出差,思考著要想產值翻番,隻有創新。某小站過後,華若中看到有本雜誌在桌上沒被帶走,拿起來恰好讀到篇文章:《“赤膊”家電等衣穿》,講的是當時國內迷信進口家電,但長虹等品質也不錯,國貨卻出口受阻。原因是國外家電包裝用質輕耐衝的泡沫塑料(EPS),無錫的小孩遊泳還拿包裝泡沫當寶貝浮力圈用,而國產貨無EPS包裝,用切碎紙襯墊,導致出口運輸途中易受碰損。華若中心想:“這個難道中國也不能生產?”

回來後華若中到處打聽中國自己的EPS企業。1991年春,他冒雨到國內最早生產EPS的上海塑料七廠考察,該廠用“二步法”每年隻產3000噸。EPS“粒子”雖小,市場卻巨大,中國當時是全球最大的EPS市場,但90%靠進口。華若中又通過北京、南京的科研機構,知道國企對EPS珠粒生產興趣不大。人棄我取,不懂行的他就去EPS的終端使用者北京塑料泡沫廠、中國塑料協會找專家請教,知道當時最先進的EPS技術是“一步法”,讓他吃驚的是,當時EPS中國大陸人均耗用僅為0.08kg,而德國、韓國分別是4.3kg2.8kg,產業發展前景巨大。

華若中也得知,1990年金陵石化、上海高橋石化剛花上千萬美元進口了產量萬噸級的設備。那鄉鎮企業還要上馬麽?華若中認為自己有兩條優勢:EPS國內產能不足、市場巨大;鄉鎮廠比國企成本低。在鄉政府劃撥了12畝地的支持下,從成本低的“兩步法”做起。1991年秋,華若中依靠鄉政府的擔保,去銀行陪信貸員喝酒講好話貸了20萬元,走上向化工行業轉產的艱難之路。

創業最難的是找不到人才,費勁周折才高薪從大城市請到退休的孫師傅。同時,華若中聚起了十七條農民好漢,在荒地上搭了個毛竹棚搞起了試生產。19911229日,泡塑廠試投產。那天天氣非常冷,晚上下的雪有50cm厚,車間沒有玻璃,華若中怕孫師傅冷,把自己穿的軍大衣披在他身上,和工人們緊張地幹了個通宵,30日早上出爐成功。一大早趕來祝賀的鎮領導發現華若中“成了一個冰雪人,衣服上到處粘滿了冰和雪”。1992年元月,集體企業無錫縣興達泡塑廠在東亭成立,華若中的轉產夢總算是初步實現了。

多年後華若中回憶說:“建廠時非常艱苦,我不圖享受重新創業,一門心思把工廠建起來,沒考慮個人利益,就希望身邊的人和我一起奮發圖強。當時專業人才很少,建新廠人是最重要的。” 不久,在新廠的圍牆上,華若中請同學陳浩清寫下“奮發圖強,建廠育人”八個大字。

揚民族誌氣,將進口EPS擋在國門外

在談到自己為何20多年來,一直堅持聚焦EPS產業不動搖,華若中說:“辦新廠,搞了新產品後,我不僅對產品、對工人有感情,而且對企業所在的社會也有感情,這和普通的感情是不一樣的。”華若中認為,既然建了企業,就必須保持企業在國際國內有影響,這就是毛澤東思想裏麵提到要有民族誌氣,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誌氣。

員工的凝聚力是企業重要的競爭力。創廠時就任會計的陶妹珠家裏有私企,但她現在仍在興達做員工,“因為我覺得華廠長好。不管什麽苦活,華廠長都跟我們一起幹。對自己,出名的吝嗇,但請起工程師、供銷員,都是大手筆。他總穿一件夾克衫,開一輛舊的雅馬哈⋯⋯有這樣的老板,企業一定不會垮。”

1992年,興達試投產成功後,由於質量接近進口產品,客戶蜂擁而至。產量從1000噸很快擴大到1萬噸,仍供不應求。投產第一年,興達便實現了盈利。到1994年,興達已有能力投資2300萬元建設年產5萬噸的新廠。興達與國家建材專家合作,1995年成功開發出阻燃型EPS和用於建築隔熱層的EPS夾心板。是年底,華若中在全國訂貨會上響亮地喊出“揚民族誌氣,讓興達騰飛,將進口EPS抵擋在國門之外”的口號。在國內,興達已開始超越金陵石化等國企,並獲得了不少“單打金牌”:產量領先、品質優良、銷量居高、利稅雙優。

做強靠人才,放眼國際重視科技研發

1996年,中國的EPS產業從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1998年,興達的銷售額超過10億元,生產工藝轉向“一步法”。作為國內行業內翹楚,興達被邀請前往印度新德裏參加亞洲EPS(泡沫塑料)聯盟會議,會議上華若中得知未來EPS原料的趨勢是顆粒小、密度高。不久在澳大利亞參加EPS年會時,認識到EPS的環保和回收是發展趨勢,這是興達國際化的開始。

對於企業的發展,華若中認為,隻有先做強,才能真正的做大,不然做大也是虛的。華若中根據國際EPS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創業靠誌氣,發展靠科技,做強靠人才”的經營理念,並開始不斷尋找更多的合作科研單位,引進專家,組織人手學習和研究國際的先進技術,研發保溫隔熱板材和用於路基專用的高強度專用材料,尤其是解決建築上使用的阻燃型聚苯乙烯樹脂,最終興達取得了一係列的國家專利,奠定了興達業內領先的地位。

要想成為全球行業的領軍企業,沒有好的機製是很難實現的。好在時代給了興達機會,華若中對筆者回憶說,無錫市真正批量出現私人所有的企業,是在1990年代中期啟動改製之後。因部分鄉鎮企業長期虧損,當時地方政府無錢一直補貼企業,就決定將不良企業轉給私人買下來,轉製後不少都扭虧為盈。後來政府擔心當時效益好的鄉鎮企業將來也會轉虧,1999年,無錫市政府就轉變思想,決定將集體企業全部轉製。效益好的興達廠,到了2000年底就轉製為民營股份製企業。

2000年上海高橋和金陵石化EPS項目先後停產,原因是其規模10年未擴大,也不創新,占不住市場份額。華若中深刻地意識到,在EPS行業,市場份額要占前5名,才有活下的可能。2000年改製後,“我們有了自主權,就大刀闊斧地進行技術革新”。華若中把企業名字改為“無錫興達泡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增加人才和科技的投入,並進行了一係列的創新準備,他把金陵石化管EPS的總工挖到無錫,又從北京、南京、成都等著名高校聘請人才,先後創辦了行業內唯一的省級高分子聚合發泡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省企業院士工作站,擁有院士、長江學者等11位專家,公司內部,則由畢業於北京化工大學的許銘領軍30餘名人員組成科研團隊。喜歡讀書的華若中創業之初就買了很多化學書,下班後總是挑燈夜戰自學到深夜。卸任董事長後,讀書依然是最大興趣,並每天到車間去轉三圈,研究一下企業管理。除此之外,他實在想不出自己有什麽業餘愛好。

興達總部地處東亭鎮,吸引人才沒有地緣優勢,但華若中認為,隻要企業老總自己做人正,對員工親,為他們負責,待遇上盡量滿足員工,也能吸引住人才。他說,無論是集體或私人企業,作為負責人都要無私,比如出差帶夫人,機票都自己出,從不到單位報銷。對於如何留住人才,華若中很自然平靜地說:“我始終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我如果認為自己無能,我就要看得起下屬。”另外,興達將研發放在北京、南京等城市,借助大城市的科學家一起創事業。對於引進的重要研發人才,興達還給予公司的股份(入股),提供平台讓其真正發揮出能量。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楊萬泰是華若中尊敬的外聘專家,2011年就和興達合作,2018年剛當選了院士,華若中說,興達也很為楊教授高興。

2002年,興達公司銷售額達到15億元,國內市場率占有達到33%,成為國內民營企業生產EPS規模名列前矛的企業。2005年,興達EPS做到了真正的國內行業領先,是年,EPS國際聯盟推薦華若中為亞洲EPS聯盟會長。

2015年無錫興達泡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上市,目前興達集團EPS產能全球排名前列、國內更是位居領先,現在的目標是未來能轉到主板,成為全球EPS最佳供應商。對於是否要實行產能第一,華若中笑著說隱形冠軍就是“閉嘴的冠軍”,EPS全國用量僅250萬噸,興達現占43%左右,如產能再擴大,就擠壓了其他企業的生存,擠壓太厲害,就導致惡性競爭。興達未來準備還要降低點產能,轉而抓好管理、多出新品,優化產品的原料,成為有內涵的冠軍。

興達走向國際,最初經本地外貿和阿裏巴巴少量出口越南等地。2005年華若中兒子華嘯威回廠後,正式拓展歐洲市場的俄羅斯、奧地利等國。2011年後出口退稅不斷下降,遠渡重洋的EPS粒子目前依然麵臨運費高、退稅少的困難。

對於為何多年專注於EPS,華若中認為,很多事情,不要被短時間的利益去誘惑,一生做好一件事情就不錯了,也不一定要掙得多少財富。他還幽默地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如果A代表一個人的成功,那麽A等於xyz。勤奮工作是xy是玩耍,而z是把嘴閉上”,不過他把y改成了努力,把x改成了工作。華若中很佩服的企業家是創辦浙江萬向集團的魯冠球,華若中說:“我和他接觸過三次,他很平易近人,也是非常苦(鐵匠鋪)的工作出身,這一點上我和他有一些相同,我是鈑金工出身。魯冠球的創業路,就是認定了一個萬向節,從萬向節做好之後,再發展到其他。” 他也很欣賞魯冠球能廣交朋友,打入美國市場後,聘用美國知名家族的名流做產品代理人,很好地把企業推向國際。

平安交班,百戰歸來愛故鄉

華嘯威1999年從南京理工大學畢業,被省委組織部選調入政府工作。當時錫山區的老領導陸榮德善意提醒華若中,企業在外招大學生,但自家培養的也要用。2005年華嘯威決定回廠幫父親忙,2015年他接任亞洲EPS聯盟主席。2017年,在企業創立25周年慶典上,華若中就動了交班的心思了。20185月,他正式將董事長職位交班給兒子,總經理由許銘擔任。但他強調華家在興達僅有40%的股份,用人上要繼續吸引外才,摒棄家族思維。他希望兒子上任後,考慮更多的是企業的未來。

對於父親的思想,華嘯威非常認同。他在無錫“新生代”接班的座談會上說,接班者首要是傳承誌向,要繼承父輩將進口EPS抵擋在國門之外的誌向;其次是傳承文化,要傳承父親“內心的富貴”;第三是傳承家風,家風好的家族就會和諧,“財產繼承是包袱,精神傳承是財富”。民企對社會來說,應是“私”的積累、“公”的發展,個人創造的財富最終是汪洋大海的社會財富中的一滴水。

華若中曾被溫家寶總理接見過,他一直記得溫總理的一句話:“企業家不僅要懂經營、會管理,企業家身上還應該淌著道德的血液。”兼濟社會是華若中有了錢之後最重視的事情。他每年不忘創業舊誼,花錢組織工齡15年以上的員工出國旅遊,額外資助困難員工。華若中覺得殘疾孩子比名校學生更需要關愛。2007年興達出資設立“興達特殊教育獎助基金”,是無錫首個獎勵特教老師和智障學生的基金。2009年華若中獲“中華慈善突出貢獻人物”獎,2011年被授予江蘇省“慈善捐贈楷模”的榮譽稱號。

當然,華若中的對人和善,也會引來意外的甜酸苦辣,最讓他覺得痛心的是公司的兩場大火:一次是2008年,原因是員工的自覺性差,上班時候去睡覺;另一次是2012年,惠州工廠失火,原因是“用人不當,過於相信這個人”。華若中說完之後並沒有大罵或者責怪工人,反而感慨說:“自己也是打工出生,理解工人的不容易,管理上容易太寬容。”

筆者假設企業家有個“幸福方程式”,幸福=f(財富×引以為傲的產品×安全感×夢想希望),四個變量中,華若中最看重的是安全感,企業運行安全平穩,才有條件開拓市場、科技創新,否則其他的都談不上。他很反對企業內部因內訌產生“階級鬥爭”,1990年代中期,他就對管理層提出禁進賭場、限進舞場的要求,並注意對團隊人員能力與報酬的公平配套。為保證資金安全,除了最初辦企業貸了款,後來都盡量少借款。華若中最大的心願就是工人“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下班”,他說:“百姓百姓百條心,如果我能為他們創造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滿足他們的要求,讓員工在和諧條件下工作,是一種人生幸福。半數鄉鎮企業都會因小糾紛導致農民工鬧事,而興達的工人20多年都很平穩,做到這一點,他對自己很滿意和高興。”

《禮記·中庸》中說:“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確實,興達企業成為隱形冠軍,是華若中和團隊深耕20多年的結晶,是他紮紮實實的辦廠思想在江南故土的生根落地。

百年前,無錫工商先驅榮德生的父親曾給榮氏兄弟遺訓:“治家立身,有餘顧族及鄉,如有能力,即盡力社會。以一身之餘,即顧一家;一家之餘,顧一族一鄉,推而一縣一府,皆所應為。”

榮氏兄弟當年這麽做了,改革開放後成功的無錫企業家們也不乏其人,愛家鄉進而盡力建設家鄉,這是多麽淳樸的鄉土實業家的思想。或許,這也是小小的無錫有諸多隱形冠軍企業的思想源泉之一吧。

(對本文采訪寫作亦有貢獻的單位與個人:上海市領教工坊、原無錫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沈雲福,無錫民營企業(企業家)協會朱曉春,錫山區工商聯原副主席梅錦明等,特致謝意!)

作者係曆史學博士,現任華南師大曆史文化學院講師、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中國家族企業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無錫民營經濟和民間組織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admin)